我看到有人说:“有没有一本书,能够彻底改变我的人生?”我想那大概就是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,但跟《被讨厌的勇气》这本书曾经像一束光照进我的生命,相比真的要推一辈子。可是今天我为什么要劝你读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?首先,从文字技术来讲它没有《被讨厌的勇气》的枯燥,一板一眼。读这本书更轻松一些也更容易理解。这是一本非常好看,易懂的心理治愈类的书籍。作者是罗伯特·戴博德,毕业于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,曾任教于英国亨利商学院,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执业20多年,他特别注意观察这种现实中的案例,然后去研究分析。所以有过很多次一对一地深入交流,帮助别人恢复心理自信的一个过程。
这本书里借用了《柳林风声》著名的童话故事,把里面的主角蛤蟆先生拿出来。蛤蟆先生一向是社牛症,有一天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,他一个人躲在屋里,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。朋友们非常担心他,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。那么,怎么去找心理医生,最后怎么得到了治愈。整个互动的过程,非常的有画面感。这并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,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。我曾经看到过一句话:“这本书把我从那种僵尸一样的状态里拽了出来,我重新找到了快乐。”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,也只有你自己。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。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?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?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,你能开始爱自己吗?看到这句话我还有点感动,我在想,我们看了那么多的书,见了那么多的人,我们这么努力不是为了努力成为什么,而是为了让我们更快乐,更懂得寻找快乐。
可是有没有那么一天,你整个人都会觉得不好。你可能是聪明的、热情的、充满好奇的、生机勃勃的、特别能扛的,忽然有一天你觉得一切都好没有意思。眼睛里好像只能看得到黑白的世界,你们在家里不愿意说话、不愿意动、不愿意见人、不洗脸、不梳头,甚至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。为什么?不知道。怎么办?也不知道。接下来会面临什么样的结果?更不知道。我现在能告诉你的是,朋友不要让自己现在情绪里面来处理事情,你要处在一个成人状态来处理这个事情。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。换句话说,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。
书里面说每个人都有三种状态,那就是成人状态、悲伤的小孩和严厉的父母。我们通常会处在一个严厉的父母的状态来评判自己,又常常处在悲伤的小孩状态来释放自己的情绪。这些都会多少给你的社交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,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。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。在这个状态下,我们能计划、考虑、决定行动,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。处于这个状态时,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,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,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。相反,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,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。
说到这又不得不提,要拥有《被讨厌的勇气》。自信一点,勇敢一点,我们没有那么多观众。朋友,“你之所以不幸就是因为你亲手选择了不幸。”如果你正在陷入这种自我否定、批评找不到情绪的出口当中,那么这本书将会教会你如何面对恐惧,面对丢脸,面对原生家庭给予我们的羁绊,面对童年的亏欠,面对成年之后愤怒的背后的故事。面对我们的力不从心,面对我们成年人的不堪,面对我们内心的挫败。告诉自己平凡一点也没有关系,总是让你明白作为一个成年人,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,我们最先学会的那就是爱自己。能够帮你走出困境的从来不是别人,只有你自己而已。所以大胆点去生活吧,你没有那么多观众,同样在这条路上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没有关系的。大家都会做错选择,会莫名其妙掉眼泪,走在路上会突然崩溃。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去看晚霞,再次爱上这个世界。
标签: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心理治愈 自我成长 成人状态 原生家庭